首页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您的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描写龙的形态的句子(十二首诗词,说说中华民族的龙图腾)


首先要说明一点的是,中国的龙,不是西方所谓的龙。中国龙是一个神话形象,没有实际的生物对应,而西方龙是多种实际的生物。所以说,中国龙是一种龙图腾,只有中国人才自称“龙的传人”。

《易经.乾卦》中说道,“云从龙,风从虎”,“呼风唤雨”是龙的一个基本技能。唐代诗人李昌遇在《龙诗》中写道,“上天须致雨,在野即眠云”,说的是,龙要么在天上呼风唤雨,无所不能;要么隐居在野,那也是要在云中酣眠。

云从龙

但是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博大精深,可不止“呼风唤雨”那么简单。现在,我们就跟随十二首古诗词,管中窥豹,看一看博大精深的龙文化,才不枉我们被称作“龙的传人”。

1. 《龙》,李峤

如果要选一首古诗词,对龙文化涉及最广,可以说,非这首唐代诗人李峤的《龙》莫属。这首诗,用典较多,学习起来比较费劲,但涉及的龙文化也非常多,值得我们花时间学习:

衔烛耀幽都,含章拟凤雏。

西秦饮渭水,东洛荐河图。

带火移星陆,升云出鼎湖。

希逢圣人步,庭阙正晨趋。

西秦饮渭水,东洛荐河图

龙作为一个图腾,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。但一旦龙涉及到具体的古诗、典故,那么,它就会成为一个具体的形象,比如,“飞龙在天”,它是一个腾飞的巨龙形象;而“蟠龙卧虎”,则是一个蛰伏龙的形象。

这首《龙》,也是以一个一个具体的龙形象说的。

“衔烛耀幽都,含章拟凤雏”,这里说的是“烛龙”,中国古代神话中钟山的山神 ,无足之龙,开眼为昼、闭眼为夜。所谓“衔烛”,就是指烛龙衔着太阳,照耀大地。而“含章”,则是蕴藏美质的意思。“含章拟凤雏”,当龙隐藏自己的才华时,它可以跟凤雏一样,将年少有为。

“西秦饮渭水,东洛荐河图”,前一句是“黑龙”的传说,《水经注》里记载,秦朝的时候,有一条黑龙从南边到北边的渭河里饮水,这就是所谓的“龙脉”。比李峤晚一些的大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《黑龙饮渭赋》,讲的也是这个故事。后一句讲的是“白黑双龙”的典故,“河图洛书”里,河图最初的原型是一条白色旋转的龙,将银河画成白龙,围绕着中点运转,而这个中点是北极星。这幅图在后来演变成了一黑一白两条龙,逐渐成为了今人熟悉的太极阴阳图。

带火移星陆,升云出鼎湖

“带火移星陆,升云出鼎湖”,“火”,指的是“苍龙七星”中亮度最大的那颗,“苍龙”也称“青龙”。“带火移星陆”的意思是,大青龙带着火星游动在宇宙之中。“升云出鼎湖”,又与“苍龙”有关,传说黄帝在荆州铸鼎,鼎成,有苍龙迎黄帝升天。

“希逢圣人步,庭阙正晨趋”,“圣人步”又跟龙有什么关系呢?原来,原来,元始天尊骑九条金龙,散发万道金光,并且步步生莲,所以,称为“圣人步”。“庭阙正晨趋”,国家像朝阳一样朝气蓬勃。这句诗的意思是,诗人期待遇到骑九条金龙、步步生莲的圣人,希望这些圣人能够引领国家走向繁荣和和谐。

2. 《少年游》,徐霖

《易经》里说到,“潜龙勿用”,意思是隐喻事物在发展之初,虽然势头较好,但比较弱小,所以应该小心谨慎,不可轻举妄动。但潜龙所表现的气质,它那兴兴向荣的状态,是值得期待的,就像少年人一样。明代诗人徐霖这首《少年游》,就是以潜龙的象征少年,表达了少年人的朝气蓬勃,前途可期:

地底轰雷。看潜龙奋鳞甲高飞。

呼吸沧溟。化为霖雨。

地底轰雷。看潜龙奋鳞甲高飞

“地底轰雷。看潜龙奋鳞甲高飞”,少年人朝气蓬勃,就像潜龙一样,蛰伏在地底,当它奋起鳞甲,想要高飞的时候,顿时就是地底如同雷鸣一样轰鸣。

“呼吸沧溟。化为霖雨”,潜龙飞起的时候,它呼吸的是沧溟之水,然后,将化为雨露甘霖,造福天下百姓。

所谓“呼吸沧溟”,意味着少年人的成长过程中,吃的是百家饭。当他一举成名的时候,将“化为霖雨”,造福天下苍生。

这首《少年游》,描写的是“潜龙”,象征的是奋发有为的中国少年,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从未间断的根本原因!

3. 《神龙赋》,刘琬

龙作为一个图腾,最终被神化,称之为“神龙”。同时,“神龙”也有神秘之龙的意思,所谓“神龙见首不见尾”,就是这个意思,后引申为有才能的人不露痕迹的意思。东汉文学家刘琬的这首《神龙赋》,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种龙:

大哉龙之为德,变化屈伸,

隐则黄泉,出则升云,

圣贤其似之乎!

惟天神上帝之马,含胎春夏,

房心所作,轩照形角尾规矩。

大哉龙之为德,变化屈伸

“大哉龙之为德,变化屈伸”,龙的品德,神通广大,变化多端,能屈能伸。这也基本上是中国古代对君子的要求。

“隐则黄泉,出则升云”,“黄泉”,又称“黄泉之路”,是周易风水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中有,“凡道有阴阳者,其名曰黄泉,其水曰海”。神龙如果是隐匿,就隐匿在阴阳相隔的黄泉之中,要出世,就一定要腾云驾雾而出。

“圣贤其似之乎”,圣贤者跟神龙是何等相似!

“惟天神上帝之马,含胎春夏”,“天神上帝之马”,指施雨之龙,古人喻称之为“天神上帝之马”。

“房心所作,轩照形角尾规矩”,这里指的是“东方苍龙七宿“,包括角,亢,氐,房,心,尾,箕。其中,“房”宿和“心”宿,是龙腹和龙腰,是苍龙的中枢所在,所以说,“房心所作,轩照形”,苍龙的“房”宿和“心”宿一起,决定了苍龙器宇轩昂的造型。而“角尾规矩”,“角”宿和“尾”宿决定了苍龙的规律。

这首赋,把神龙完全形象化了!

4. 《咏龙》,萧旷

中国人讲究学习,讲究修行,所谓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。龙的形象也是如此,很多生物能通过修炼幻化成龙,比如,“鲤鱼跃龙门”,就是鲤鱼经过修行,跃入龙门以后,幻化成龙的故事。除了鲤鱼,螭蛟也会幻化成龙。这首唐代诗人萧旷的《咏龙》,讲的就是如何幻化成龙的故事:

亦知清戒守仙规,燕血尘埃岂嗜宜。

自许身躯脱梭木,淹从螭蛟困拳池。

为虚化实是何日,弃甲成林会有时。

已笑痴儿执凡铁,驱云驾雾奈何之。

已笑痴儿执凡铁,驱云驾雾奈何之

“亦知清戒守仙规,燕血尘埃岂嗜宜”,它知道遵守神仙的戒律戒规,特别喜欢飘浮于宇宙间的岩石颗粒。

“自许身躯脱梭木,淹从螭蛟困拳池”,“梭木”,南朝宋刘敬叔《异苑》:“钓矶山者,陶侃尝钓于此山下,水中得织梭一枚,还挂壁上。后化成赤龙,从空而去。其山石上,犹有侃迹存焉”。这个织梭,被称为“龙梭”,就是讲织梭幻化成龙的故事。而“螭蛟困拳池”,传说“蛟”修炼一千年便“走蛟”沿江入海化龙。

“为虚化实是何日,弃甲成林会有时”,什么时候会化成龙呢?总有一天会脱甲成龙。这让我想起诗仙李白的那句,“乘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,一样的志当存高远,一样的信心满满!

“已笑痴儿执凡铁,驱云驾雾奈何之”,到了那时候,就会笑看这些拿着凡铁的人们,腾云驾雾而去,你们能奈我何。

5. 《黄峰三十六咏·其三十五·飞龙》,陈恭

这首宋代诗人陈恭的《黄峰三十六咏·其三十五·飞龙》,说是在咏山峰,其实跟“咏龙”没有区别。黄山飞龙峰,取其形状像一条飞龙跃出海面,腾空而起,故名。这首诗,则完全把这座山峰当龙来写:

衔将红日掉长空,鳞鬣知从瀚海东。

雷雨倏来惊卧起,岂教还在此山中。

衔将红日掉长空,鳞鬣知从瀚海东

“衔将红日掉长空,鳞鬣知从瀚海东”,“衔将红日”,指的是“烛龙”,烛龙衔日,照耀大地。“鳞鬣”,指龙麟。

它口衔着红日,从浩瀚长空中落下,它的龙鳞应该是从瀚海东来。

这句极力描写飞龙之雄伟壮观,头衔着红日,从浩瀚长空落下,而身子则从遥远的瀚海东而来,这得多么的雄壮?

“雷雨倏来惊卧起,岂教还在此山中”,轰隆隆的雷雨声,将沉睡在此的蛰龙惊醒,从卧着的状态飞起,这一飞冲天,还能在此山中吗?

在诗人眼中,飞龙峰的雄伟,完全可以和飞龙的雄伟媲美!

6. 《咏龙诗》,完颜亮

金朝的第四任皇帝完颜亮,乃是篡位而立,那种感觉,自然是与众不同。他遥想当年,感觉自己当年就像一条潜龙,潜于深渊,与鱼虾为伍;畅想今朝,自己终于飞龙在天,将震动天下:

蛟龙潜匿隐苍波,且与虾蟆作混和。

等待一朝头角就,撼摇霹雳震山河。

等待一朝头角就,撼摇霹雳震山河

“蛟龙潜匿隐苍波,且与虾蟆作混和”,想当年,蛟龙潜匿在深渊的时候,它隐藏在苍茫的碧波下,而且只能与虾蟆混作一团,也被世人视作虾蟆一类。

这当然是他痛苦蛰伏的时代!

“等待一朝头角就,撼摇霹雳震山河”,“蛟”,龙无角曰蛟。等待有朝一日,当蛟龙的头角到位以后,它就摇身一变,变成了一条飞龙。这时候,随着它的飞起,霹雳四飞,震撼山河。

这句诗,当然是指他当上了皇帝,当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!

完颜亮即位以后,锐志改革,迁都燕京,而且意图统一华夏,发大军南征南宋,实现了“撼摇霹雳震山河”的誓言!

7. 《潜龙诗》,曹髦

同样是第四代皇帝,魏国皇帝曹髦的感觉又不相同。他的皇权,已经被司马昭独揽,苦于自己被架空,这首《潜龙诗》就很好理解了。他是皇帝,自认为是龙,就跟完颜亮一样;他身为皇帝,又毫无实权,自认为是“潜龙”:

伤哉龙受困,不能越深渊。

上不飞天汉,下不见于田。

蟠居于井底,鳅鳝舞其前。

藏牙伏爪甲,嗟我亦同然!

上不飞天汉,下不见于田

“伤哉龙受困,不能越深渊”,伤心啊!我是潜龙受困在深渊,像飞起,却又无法飞跃深渊。“上不飞天汉,下不见于田”,往上不能像飞龙一样“飞龙在天”,飞上云霄;就算要求没那么高,想想见龙一样“见龙在田”也不可以。

“蟠居于井底,鳅鳝舞其前”,现在只能像“蟠龙”一样,蜗居于井底,只有泥鳅、鳝鱼之辈在我面前歌舞。“藏牙伏爪甲,嗟我亦同然”,潜龙只能藏起爪牙,隐匿起鳞甲。可悲可叹,我也是这样。

曹髦将自己比作“潜龙”,的确是很相似,只是“潜龙”最终会一飞冲天,变成“飞龙在天”。而曹髦则没有这样的机会,260年6月2日,他奋起一搏,反抗司马昭而被弑杀,终年不到二十岁。

8. 《龙蛇歌》,无名氏

相对于曹髦,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文公重耳则是真正的“潜龙”,经历了不堪回首的逃亡生涯,重耳最终回国取得了王位。在逃亡的过程中,有多位大臣忠心耿耿的跟随他。这个故事,被后人多次撰写为《龙蛇歌》,这首是先秦无名氏所作:

有龙于飞,周遍天下。

五蛇从之,为之承辅。

龙返其乡,得其处所。

四蛇从之,得其雨露。

一蛇羞之,槁死于中野。

有龙于飞,周遍天下

“有龙于飞,周遍天下”,有一条龙,从家乡飞走,周游了天下。“五蛇从之,为之承辅”,有五条蛇忠心耿耿的跟随它,并且尽力辅佐它。

重耳逃亡过程中的“五贤士”,历来众说纷纭,各种说法都有,有包括介子推的版本,也有不包括介子推的版本,而这首诗中的“五贤士”,显然包括介子推。

“龙返其乡,得其处所”,后来,龙返回故乡,并且取得了王位。“四蛇从之,得其雨露”,五蛇中,其中有四蛇得到了赏赐。

“一蛇羞之,槁死于中野”,这个就是指介子推,他羞于领赏,最后被晋文公放火烧山,逼他出来而被烧死在山中。

这首《龙蛇歌》,以重耳为龙,“五贤士”为蛇,相当形象。而重耳在逃亡过程中,完成了从“潜龙”而变成“飞龙”的转化,是历史上少有失而复得权力的人物!

9. 《骊龙》,无名氏

“骊龙”,是一种黑色的龙。黑色象征了神秘,《庄子·列御寇》中说到,“夫千金之珠,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”,因而,骊龙又充满了威严。所以,骊龙通常被赋予了神秘、高贵和威严的含义。这首唐代诗人无名氏的《骊龙》,正是抓住了这些特点而写:

有美为鳞族,潜蟠得所从。

标奇初韫宝,表智即称龙。

大壑长千里,深泉固九重。

奋髯云乍起,矫首浪还冲。

荀氏传高誉,庄生冀绝踪。

仍知流泪在,何幸此相逢。

有美为鳞族,潜蟠得所从

“有美为鳞族,潜蟠得所从”,有一种美丽的龙族动物,它潜藏在深渊之中。“标奇初韫宝,表智即称龙”,很让人称奇的是,它的下颌藏着宝物,它也是一种充满了智慧的龙族。

“大壑长千里,深泉固九重”,有着数千里之长的大壑,有着九重之深的深泉,是它的藏身之所。“奋髯云乍起,矫首浪还冲”,骊龙身姿雄伟,它能自由地在云雾中奋腾,驰骋在浩瀚的海洋上。

“荀氏传高誉,庄生冀绝踪”,前一个典故来自魏晋时期的“荀氏八龙”,古人常常把有才能的人称为“龙”,比如,诸葛亮就被称为“卧龙”。把有才能的人称为龙,可见龙的才能。后一个典故来自《庄子·列御寇》的骊龙故事。

“仍知流泪在,何幸此相逢”,虽然像骊龙这样的人物“神龙见首不见尾”,但诗人仍然恨感动,希望能够见到这样的人物。

10. 《武林山十咏·龙泓洞》,梅询

这首宋代诗人梅询的《武林山十咏·龙泓洞》,也很有意思,它把对龙的赞美和对龙泓洞的赞美合二为一,既赞美了龙的神秘、隐忍、伟大,又赞美了龙泓洞的神圣。非常值得一读:

矫矫渊下龙,潜神在灵府。

云卧虽有时,泥沙可长处。

阴崖寒气腥,峭壁烟痕古。

云卧虽有时,泥沙可长处

“矫矫渊下龙”,“矫矫”,勇武貌、刚强貌、卓然不群貌、高峙貌、飞动貌、昂扬得意貌。在深渊下的神龙啊,是那么的英勇威武、超凡脱俗。

“潜神在灵府”,“灵府”,灵动府邸,指龙泓洞。它将身体和灵魂深深的潜藏在像龙泓洞这样的灵府。

“云卧虽有时,泥沙可长处”,虽然它有时候在白云中高卧,但大部分时间里,它还是将自己隐藏在充满了泥沙的龙泓洞。

“云卧虽有时”,当然是形容一个人的高光时刻;而“泥沙可长处”,则形容有才能的人,往往可以深藏身和名,潜心致学。这句完整的意思是说,虽然一个有才能的人最终会有他的高光时刻,但在这之前,往往大部分时间他在默默无闻的研究学问。

正所谓“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”!

而“龙”,则正是代表了这样的人。

11. 《题张道隐太山祠画龙》,蒋贻恭

这首唐代诗人蒋贻恭的《题张道隐太山祠画龙》,也是合二为一,既赞扬了龙的雄伟、龙的气势、龙的精神;同时,也赞美了画家的画力的鬼斧神工,作品的活灵活现、栩栩如生:

世人空解竞丹青,惟子通玄得墨灵。

应有鬼神看下笔,岂无风雨助成形。

威疑喷浪归沧海,势欲拿云上杳冥。

静闭绿堂深夜后,晓来帘幕似闻腥。

威疑喷浪归沧海,势欲拿云上杳冥

前两句就不说了,直接赞扬画家,跟龙没什么关系。

“应有鬼神看下笔,岂无风雨助成形”,这下笔就像有如神助一般,又像鬼斧神工一样;又像是老天来了一场大风大雨,才形成了这种风雨交加、飞龙在天的感觉。

“威疑喷浪归沧海,势欲拿云上杳冥”,看着这画上,威龙的气势,就像是要喷着巨浪一样的气息,龙归沧海一样;又像是腾云驾雾的气势,势必直上那渺茫而又奥秘莫测的冥空一样。

“静闭绿堂深夜后,晓来帘幕似闻腥”,深夜里,欣赏完这画上的神龙,关闭绿堂以后,早上起来揭开帘子,像是能闻到神龙所到之处的那种腥味一样。这句又是说龙的威严,更是说画家作品的逼真!

在诗人笔下,这只画家笔下的龙,没有具体的形象,只有侧面的烘托,却向我们展现了一只大气磅礴、呼风唤雨,“威加海内兮气盖世”的形象。

12. 《应龙篇》,张正见

“应龙”,又称黄龙,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“集创世、造物、灭世三位一体的巨神”,被古人赋予了“创世神”和“造物神”的尊称,也作为战神出现,是黄帝身边的大将。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记载:“应龙已杀蚩尤,又杀夸父,乃去南方处之,故南方多雨”。南北朝诗人张正见在《应龙篇》中写道:

应龙未起时,乃在渊底藏。

非云足不蹈,举则冲天翔。

譬彼野兰草,幽居常独香。

清风播四远,万里望芬芳。

隐居可颐志,自见焉得彰。

应龙未起时,乃在渊底藏

“应龙未起时,乃在渊底藏”,当应龙还没有飞起的时候,它深藏在深渊地底。“非云足不蹈,举则冲天翔”,如果不是在云中,它的四足不会移动,一动则是一飞冲天。

“譬彼野兰草,幽居常独香”,就算是它在深渊独处,那里也是充满了兰草鲜花,幽居之地也是充满了幽香。“清风播四远,万里望芬芳”,这种幽香,随着清风四处传播,人们在万里之外,都能闻到它的芬芳。

“隐居可颐志,自见焉得彰”,应龙就算是隐居,也是可以修养身心,志当存高远;它即使只是自得其乐,但也能将它的德行传播出去。

从这些有关“龙”形象的诗词,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,“龙”的形象,和“君子”的形象是一脉相承的。他们都是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,就像孟子说的,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”,当他们没有一飞冲天的时候,都是在苦练自己,完善自己,以期待某一天会厚积薄发,为天下做出贡献。

相关文章